<rp id="oy1hv"></rp><dd id="oy1hv"></dd>
<tbody id="oy1hv"></tbody>
      1. 您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在線提示

        全國政協委員葛均波院士:醫學“走出去”亦可促進中外合作

        2022-03-04 11:57:06 臨床醫學 臨床醫學

        中新社上海3月2日電 題:全國政協委員葛均波院士:醫學“走出去”亦可促進中外合作

        中新社記者 許婧 康玉湛

        “醫學‘走出去’亦可促進中外合作。”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副主委、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近日在上海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說。

        有約40年一線臨床經驗的葛均波表示,隨著生活水平提升及生活方式轉變,心腦血管疾病在全球的發病率都急劇增加。

        “中國經濟實力、醫療水平日益增強,‘一帶一路’倡議逐步深入,醫學領域也應該‘走出去’,為其他國家提供幫助。對外科普或者援助相應的醫療技術,對促進政府和醫學界交流也有益處。”葛均波說。

        作為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會長,葛均波深度參與了由中國醫師協會和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聯合開展的“一帶一路心臟介入培訓項目”。他表示,未來希望利用我們的優勢,進一步加強與沿線國家在心血管急救、慢病篩查和管理方面的合作,積極開展專項技術培訓,為打造“健康一帶一路”作出應有的貢獻。

        葛均波舉例稱,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數年前已經成為印尼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但2016年時印尼全國僅有130家心臟中心,心臟介入醫師更是屈指可數,僅有不到100位。通過設立“中印尼心臟介入培訓項目”,以“招進外籍醫師來華接受培訓”和“派遣中國專家去國外進行學術指導”雙向幫扶印尼提高心血管介入診療水平,推動其醫療服務中心的建設,尤其是心臟急救體系的建設。

        作為臨床醫生,葛均波的履職觸角離不開老本行,今年全國兩會,他關注的仍是醫學生的培養及醫藥創新。

        醫學教育是精英教育,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很高。新冠疫情的出現,讓多年來呼吁要建立合理培養機制,從根本上提升中國醫療人才質量的葛均波看到,中國醫學教育不足的問題亟須重視并加以解決。

        “民眾多年來一直講的‘看病難、看病貴’現在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還是不夠,在西方發達國家,你很少看到跨區域異地看病的現象,因為他們做到了同質化。中國現在還無法做到,所以我們牽頭建立胸痛中心,在全國5000多家醫院建立這樣的中心,你在上海、在寧夏、在新疆,患者得到的是同樣標準的服務。”葛均波說。

        創新也是葛均波參加全國兩會的關鍵詞。他建議建立較為完善的醫藥創新體系。“近年來,中國無論是醫療器械,還是藥品創新,發展得確實非???,但我們也要看到這其中還有很多需要改革的事情。”

        在葛均波看來,醫藥創新應該有一個完整的創新鏈,應多研發民眾用得起的醫療器械,還應鼓勵多為病人研發更好更便宜的藥品。他希望相關部門鼓勵保護知識產權,及時掌握醫藥行業創新動態,讓政府決策者深度了解行業發展規律。

        很多人問葛均波,這么忙如何平衡各項工作?他這樣回答:“我們這一代人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享受了改革開放的成果,也獲得了社會的尊重,應該盡自己所能,回饋社會。”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轉載聲明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轉載的新聞、資料及相關圖片,本站不保證其真實性和完整性,其版權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載媒介擁有,本網站依法保障版權所有人的相關權利,不對其內容或形式或性質擔負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商業或法律責任。對于轉載使用時未及核實的權利人,請及時與本站聯系。

        • 閱讀量(0
        • 收藏(0
        • 分享 (0

        更多新聞

        相關論文